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372(1 / 2)

加入书签

筑风格统一,多为黄土夯筑,厚重敦实,可以抵御风沙与酷寒。家家户户的窗户明亮洁净,门前不见丝毫垃圾秽物。

天色渐亮,街道上的行人多了起来。他们步履匆匆,神色间带着一种笃定和专注,仿佛每个人都清楚地知道自己一天的目标在何方。

他们的脸上,没有中原乱世常见的麻木与愁苦,没有对未来的迷茫与恐惧。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他难以名状的东西。大概一种源于安定生活的底气,是对未来的明确预期。

他们彼此遇见,会大声地打着招呼,声音洪亮,笑容爽朗。

“律者,天下之平也,国之本也……”

就在这时,一阵清脆的童声传来,贾诩循声望去,只见一群背着布制书包的孩童正三五成群地走过。他们大的不过十岁,小的只有六七岁,口中背诵的内容让他再次愣住了。

那似乎是某种法典的条文,紧接着,又变成了另外一些他闻所未闻的口诀。

“九九八十一,□□七十二……”

“知经纬,方晓天地之阔;明算学,才度仓廪之实……”

算学?地理?这些在士人眼中被视为“奇技淫巧”的杂学,在这里,竟然成了孩童的启蒙读物?

贾诩的心中掀起惊涛骇浪。

原来,主公早已在这里,用一种他无法想象的方式,从根基上培养着完全不同的一代人。

可以想见,这些孩子长大后,心中尊崇的恐怕不再是虚无缥缈的繁文缛节,而是能够丈量土地、计算产出、锻造兵器的律法与知识。

一阵浓郁的香气打断了他的思绪,将他从巨大的震惊中拉回了现实。他这才发觉自己腹中空空,一夜未眠加上心神激荡,早已饥肠辘辘。

不远处,一个路边的小食肆正冒着腾腾热气,几个同样是赶早上工的汉子正围着小桌大快朵颐。

贾诩走了过去,食肆老板是个小眼睛的壮汉,见他靠近,咧嘴一笑,露出满口牙:“客官,来点什么?刚出炉的胡饼,新熬的羊肉汤!”

贾诩看着那胡饼,比他在中原见过的要大上一圈,烤得焦黄酥脆,上面撒满了芝麻。而那锅里的羊肉汤,更是肉眼可见的大块羊肉在翻滚,汤色奶白,香气扑鼻。

“一个饼,一碗汤。”贾诩说道,从怀里摸出几枚铜钱。

“好嘞!”店家手脚麻利地给他装好。

绕过一片规划整齐的民居,眼前豁然开朗,一股灼人的热浪便扑面而来,夹杂着煤炭燃烧的刺鼻气味。

这里是工坊。

在工坊内,巨大的冶炼炉喷吐着熊熊烈焰,将半边夜空都映得通红。工匠赤着上身,肌肉虬结,汗如雨下,在其中有条不紊地劳作。他们动作整齐划一,配合默契,叮叮当当的锤击不断。

无数制式的铠甲、兵器被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堆积如山。

广阔的校场上,成队的士兵在进行着严苛的操练,吼声震天。

什么兵变,什么清君侧,什么仓皇出逃,全都是假的!

主公在梁国所做的一切,苦心经营的大司马府,权倾朝野的威势,甚至包括这次惊天动地的兵败,都只是一个巨大的障眼法!一个吸引了全天下目光的幌子!

主公真正的家底,根本就不在那个需要处处掣肘、与诸侯周旋的梁国,而是在这片被世人遗忘、可以任由她肆意发挥的西凉大地上!

接下来的半个月,贾诩彻底放弃了思考,他暂时沦为了一个看客,一个见证奇迹的旁观者。-

他见证了,这座沉睡的战争机器,在它的主人归来后,被瞬间激活,爆发出何等惊人的效率。一道道命令从谢乔口中发出,通过高效的传令系统,精准地传达到这二城二关之地的每一个角落。

无数早已登记在册的军户青壮,在极短的时间内集结完毕。他们放下锄头,拿起武器,脸上没有丝毫的迷茫与抵触,只有一种即将开赴战场的决绝与兴奋。他们从武库中领取崭新的装备,那些闪烁着森然寒光的甲胄,那些锋利得能吹毛断发的兵器,全都是城中工坊的杰作。一支支建制完整的军队,在短短数日之内便组建完毕,军容之鼎盛,士气之高昂,远胜他所见过的任何一支中原精锐。

半个月后。

↑返回顶部↑
精品御宅屋m.yuzhaiwu1.vip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