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38(1 / 2)
经过一番精細的挖掘,终将整块石碑完整地掘出地面。
只见碑身高约三尺,宽约二尺,通体青石制成,确是年代久远的古物。
国相得了拓文,細细审阅,隨即命人将碑文抄录。
碑文上刻的字的内容不胫而走,无论市井、里坊,百姓皆议论纷纷。
识字者高声念诵,不识字者亦侧耳细听。
碑文曰:“天道失衡,帝星蒙尘。紫微黯淡,君道不明。欲安社稷,必寻大贤。以圣为师,匡扶乾坤。”
寥寥数语,却如惊雷。
“帝星蒙尘?君道不明?”百姓哗然。
有人脸色煞白,有人則暗自点头。
“这是上蒼示警!天子需要教诲啊!”有人声音颤抖,满含敬畏之意。
“何人为圣?普天之下,何人可为帝师?”
众人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这碑文内容,在一些大儒的引导下,自然而然地被百姓解读为天降神谕,意指当今天子需要圣贤教诲指导。
而四海六合,有资格教诲天子的,唯有圣人。
与此同时,同样内容的碑刻,相继出现在陈国、颍川、梁国,甚至是青州和徐州。每一处发现,都引起当地轰动,百姓奔走相告。
一时间,无论士农工商,皆言上天已降下启示。人人都在说,唯有圣人出世,方能担此重任,教化君王,拯救蒼生。
睢阳的草堂外,每日都有百姓自发聚集,恳请他出山,前往京都,辅佐天子。初时不过数人,几日之内,便汇聚成百上千。
这些百姓中有白发苍苍的老者,有面容憔悴的农夫,有衣衫褴褛的商贾。众人情绪高昂,言辞恳切,仿佛天下安危,系于那位圣人一身。
这股风潮,先是在豫州境内迅速蔓延,随后借着南来北往的商贾行旅,很快传到了京都雒阳。
“听说了吗?天降石碑,言明圣人当为天子师!”
“圣人?莫非是孔孟再世?”
“梁地天降圣人,可解世间万疑,那位圣人,贤德之望,天下景仰!”
京都之中,本就因董卓专权乱政而人心惶惶,士民忧虑。
听闻此事,无不精神一振,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线曙光。
连日来被压抑得喘不过气的朝臣士子,也开始窃窃私语:
“若真有圣人出世,教化天子,重振朝纲,实乃社稷之福,万民之幸!”
这股风潮,无疑为谢乔的谋划添上了最关键的一笔。
而此时的谢喬,却已经在出发京都的官道上。
她要让舆论继续发酵,让子弹飞一会儿。
现在她已经抽身离开梁国,不再是梁国相。草堂、圣人,更和她扯不上干系。
鉴于此行凶险极大,谢喬带上了不少得力的随从。
她叫来了宁陵坞的虞仲,刺客出身心理素质过硬的子姝。武将方面,关羽、张飞、极支辽和梁汾都悉数带上。
甚至还从西凉带上了当年冯悉的那十二名羌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