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322(1 / 2)

加入书签

过五十万。

在素来贫瘠、气候恶劣的西凉之地,养活如此多的人口,绝非易事。

幸得早有规划,各类资源由官府统一调配,官吏百姓上下一心,统筹协调,人数虽众,也能勉力维持。

二城二关之地的主政者,皆是不可多得的治才。

谢均现基本将榆安城內的庶務,交予了何颂与张宝二人。榆安是谢乔势力的大本营,重中之重,但二人配合默契,治理井井有条。

何颂是何颙的从弟,当年何氏家族一大家子都被何颙带入西凉。何颂虽年岁尚轻,然聪敏好学。谢均便察其才干,招为掾属,令其随侍左右,观摩政務处置。起初,何颂只是在县府负责整理简牍,传达政令。渐渐地,谢均便放手让他尝试草拟文书,处理一些民事纠纷。如今数年历练下来,已然通晓民情吏治,处事老练,足以独当一面。

龙勒县丞何垣,曾是京官,治理小小县城,自然不在话下。

黄易统管整个长城防线的军政,提拔了许多原黄巾军中的优秀将领,作为中流砥柱。长城防线坚不可摧。

谢均,则是谢乔在西凉的代言人,或者说她的眼睛。卸下榆安政务后,他轻松了许多,但仍然需要每日往返各地,利用谢乔给他的子系统的【背包】功能,运送露天煤場采集的煤块,高山牧場的肉蛋奶,往[大仓]中补充,与此同时,昼夜不停地创建[屋舍]的建造任务,并监察各地情况,却保万无一失。

她对谢均是绝对放心的。

面对汹涌而来的人口,住宿成了头等大事。依旧沿用过去的老办法,先期抵达、已安顿下来的百姓,被动员起来,发扬互助之風,家家户户都尽量挤出些空间,接纳新来者。

城中空地、长城脚下,也搭建起了一排排整齐的军帐,以木为骨,覆以厚实的毡布,勉强可避風雨。

甚至,当安置不及,部分拖家带口的流民仍在寒风中瑟缩之时,被匈奴两大部族的牧民慷慨地领到毡房中暂住。

到了冬季,天寒地冻。差役会每家每户分发煤块,百姓可以烧炕保暖。这些煤块质地坚实,一块便能燃烧甚久,往往入夜时添足,便可保一室温暖,直至天明。

西凉骑兵的铁蹄踏处,烟尘滚滚。

校尉一声令下,数百名西凉骁骑如离弦之箭,直扑匪巢。

斥候先行,探明贼踪。大军继至,或设伏诱敌,或长途奔袭,断其粮道,塞其归路。三年之间,盘踞丝路南线多年的大小匪帮,或被剿灭,或望风而逃,彻底扫平了匪患。

丝路畅通,货物远远不断销往西域。

尤其是榆安生产的陶瓷、丝绸等,经商贾之手,运抵西域各邦,往往能换回数倍乃至十数倍价值的夜光璧、和田玉、明珠、琉璃等奇珍。而谢乔最为看重的,则是从大食、波斯等地辗转贩来的实战能力极强的阿拉伯马。

除了这些远销的贵重商品,西凉本地的物产亦日渐丰饶。棉花已在军民中推广种植,收获后,妇孺们便围坐一起,先用手剥去棉籽,再以木制弓弦弹松棉絮,而后细心纺成棉线,织成土布,虽不比丝绸华贵,却也厚实耐用,可御风寒。

得益于此地白日酷热曝晒、夜间寒凉如水的独特气候,所产的蜜瓜、葡萄、李杏之属,甜度远胜他处。自颍水被引入榆安、龙勒灌溉区后,昔日诸多旱地变为良田,瓜果种植的田亩更是逐年扩张。

这些成熟的瓜果,除了满足本地军民的需求外,品相上佳者便由商队精心包装,运往远方贩售。

长城内的军户,与长城外的匈奴部族,勺夏和温洒两部,睦邻友好,通过集市,公平交易,互通有无。甚至在市集上相识,一来二去,眉目传情,汉匈两

族通婚的情况也常常发生。

草原部族得到稳定的环境修生养息,因这稳定的互市,生活大为改观。

↑返回顶部↑
精品御宅屋m.yuzhaiwu1.vip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