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307(1 / 2)

加入书签

原之上。任何来犯之敌,远远望见这般城郭,恐怕未战先怯,那泰山压顶般的窒息感,足以让他们掂量再三。

若要攻打这样的城池,即便是造登城梯,根据勾股定理,那梯子斜边的长度至少需要二十米。攀爬如此长的梯子,且随时面临被城上守军丢掷滚石、热油的风险,没几个人有这个

胆子。

除睢阳外,梁国境内还有另外七座城池。包括蒙县、宁陵、鄢县、谷熟、虞县、下邑、砀县等七县,但这七县,城墙太过残破,境内又无险可守,若要一一修缮加固,再分兵驻守,那就太过分散了。所以,谢乔当前的策略是,战略性放弃,将所有资源倾注在睢阳城。

与其十指平均用力皆不可为,不如攥紧一拳,奋力一击,先确保核心不失。

辯经之日越来越近,筹备事宜都在暗中紧锣密鼓地进行着,街头巷尾偶有低声的议论,传递着对这场学术盛事的期待。

但一切都被巧妙地控制在“民间”的范畴之内。

仿佛这只一场自发的学术集会。

梁国官场,谢乔明令禁止任何官吏出面干涉,一切运作皆委托给了几位德高望重、素有名望的耆老宿儒,由他们联络城中各大学派的领袖人物,共同商议章程。

之所以如此强调这场辯经的“民间性质”,并且约束相府的官吏一概不得出面,正是为了免去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如今这局势,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被有心人无限放大,任何与官方沾边的举动都可能被无限解读。

若是由官方出面组织,便会立刻染上浓厚的政治色彩,辩论本身也会失了纯粹。只有保持“民间性质”,才能让这场思想的碰撞不被外界干扰,让真正的学问得以彰显。

这般安排,既能激发学子热情,又能避免授人以柄,于她而言,是当下最稳妥的选择。

谢乔这七日都没有去梁园看谢均,并非不关心,反复去看,只会徒增压力。

她只是远远地瞅过一眼,静室灯光透亮,谢均仍在学习,偶尔能见他抬手,似乎是在翻阅书页,或是执笔记录着什么。静室的另一侧,隐约可见两道稍显佝偻的身影,想来便是荀爽与蔡邕。他们斜倚在靠榻上,似乎是抵不住连日的辛劳,正闭目小憩,呼吸均匀。

谢乔心中既是欣慰,又有些微的心疼。谢均的勤奋和毅力,若是在她的原世界,清华北大不在话下。

辩经的地点,仍然是梁园外,那座一夜间凭空而起的官学。

在谢乔暗中的推波助澜下,梁国之主,梁王刘弥,将亲临主持辩经。这位素来与世无争的梁王,此举无疑为这场名义上的“民间”盛事,平添了几分不容小觑的郑重与分量,也巧妙地提升了规格,又不至于显得官方色彩过于浓厚,引来不必要的揣测。

辩经当日,天刚蒙蒙亮,整个睢阳城便苏醒过来。鸡鸣声此起彼伏,炊烟袅袅升起,寻常百姓人家开始了新的一日。

但与往日不同的是,今日的空气中,多了一丝难以言喻的躁动与兴奋。

官学门前,更是天尚未大亮,便已是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围得道路水泄不通。

从各地得了消息,星夜兼程赶来的士子儒生,他们或头戴进贤冠,或身着宽袖儒衫,怀中抱着竹简或纸卷,三五成群,引颈眺望,面上带着对学术的虔诚与对名士的仰慕。

本地的百姓,也有不少好学的,扶老携幼,占据了稍远一些的位置,踮着脚尖,想一睹这场经学盛会的风采,听一听圣贤之言。

↑返回顶部↑
精品御宅屋m.yuzhaiwu1.vip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