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28(1 / 2)
,都会设有奖牌奖状,起到激励的作用,也有纪念意义。
但是奖牌的材料却是个问题,不可能提炼锻造金银铜,用铁又容易生锈,她更不具备造玻璃的工艺。
思来想去,只有瓷瓶最合适。
谢乔对春演大联欢的安排表示认可,屋内的气氛稍稍松弛下来。谢适安静地收拾着碗筷,尽量不发出声响。
就在这时,谢均像是想起了另一件要事,面色重新变得严肃,他看向谢乔,沉声道:“主公,还有一事需禀报。”
“何事?”谢乔端起还温热的水碗,抿了一小口。
“是关于城中百姓生计之事。”
谢均详细说明,“近来,随着榆安城人口日增,如今已近万户之数。不少迁徙至此的百姓生活渐趋安定,便有人陆续来到县府,递交呈请,希望能重拾旧業,在城内开设各类鋪面。”
谢乔放下水碗。
她并不意外。
榆安城从最初的百户不到,发展到如今规模,人口激增带来的不仅仅是管理的压力,也必然伴随着经济活动的需求。人们吃饱穿暖之后,自然会寻求更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和營生手段。
榆安城目前的格局,县府居中,西城规划为民居区,东城则是功能区。
但这功能区里的建築,无论是提供餐饮的食肆,救死扶伤的医馆,还是供旅人歇脚的官驿,乃至各种生产物资的工坊,几乎清一色都是官辦性质,本质上都属于她这位“主公”名下的产業。
还没有一家民營的商鋪。
“嗯,这是好事。”谢乔沉吟道。
人多了,需求自然就多了。单靠官办,确实难以满足所有人的需要,也缺乏活力。经济想要活络起来,长远发展下去,不能总是一潭死水,铁板一块。
她来自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深知自由市场和良性竞争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官方,只需要牢牢把控住煤矿、铁矿、盐、军械这些最核心的命脉产業即可。其他的,可以鼓励民办,让百姓自己去闯,去经营,去成功或失败。
她想起了係统【建築】模块上有一个一直未曾动用的選项,[商鋪]。
这与那些具有特定功能的建築不同,[商鋪]更像是一种基础的店面模板,原型机,类似于提供居住功能的[屋舍]。
之前榆安规模尚小,人口不足,贸然建造商铺只会是空置浪费资源。如今,时机正好。
“来县府呈请的百姓多么?具体有多少户?”谢乔问道。
“回主公,”谢均立刻回答,显然早有准备,“属下已将所有呈请一一登记在册,共计五十三户。有欲开办布庄的,有酒家、食肆,也有铁匠、木匠想开自己的铺子接活计,还有几家是想办小食摊,经营些小吃面食。”
五十三户,这个数字不算小,代表着一股强烈的民间商業诉求。
谢乔站起身,“事不宜迟,我们现在就去看看地方。”
谢均和谢适连忙起身跟上。
三人走出屋舍,外面的夜风带着寒意。谢乔紧了紧身上的衣物,径直朝着南面城墙走去。
榆安城的南面,相对来说比较空旷,有足够的土地进行规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