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94(1 / 2)
張闰顺着她的力道站直了身子,但仍紧紧抓着谢乔的手臂,像是抓着救命稻草。他喘了口气,连连点头:“中尉说的是。但这份恩情,吾是实实在在记下了!日后谢中尉但有差遣,吾义不容辞!”他情绪激动,眼眶微微发红。
谢乔不动声色地抽回手,请他落座,又让人上了热茶。她看着张闰这副感激涕零的样子,心里却在快速盘算。这张闰是宫里出来的,虽然职位不算顶尖,但终究是天子近侍,有些门路。
果然,张闰喝了口热茶,定了定神,便凑近了些,压低声音道:“谢中尉年轻有为,此次平疫、稳城,功劳卓著。吾在宫中,多少还能说上几句话。如今天子耳根软,朝中那些公卿又各怀心思。”他做了个向上指的手势,“吾愿为谢中尉在天子面前多多美言,引荐一二。”
这是要提拔她去雒阳做官。谢乔心想,这就是宦官最擅长的“投资”。她面上露出恰到好处的感激与些许的向往:“竟得中贵人如此看重,乔实不敢当。能得提携,自是乔的福分。”
她话锋一转,又带着几分实诚的口吻:“不过,乔初来乍到,梁国百废待兴,眼下还是想先将此地治理稳妥,做出些实绩来,才好不负圣恩,也不负中贵人举荐。至于朝中之事,乔资历浅薄,还需多多磨练,不敢奢望一步登天。”
这番话说得滴水不漏,既表达了感谢,又委婉地表示了目前重心在地方,没有立刻钻营京官的意思。张闰听了,倒觉得谢乔更是沉稳可靠,不是那种急功近利之徒,心中好感更甚。他又说了些宫中趣闻和朝堂上似是而非的“内幕”。
谢乔耐心听着,时不时点头附和,心里却在默默吐槽:他哪里知道,他们这“十常侍”及其党羽的好日子,掐着指头都能数过来了。现在跟他捆绑太深,等那把火烧起来的时候,自己怕是想跑都来不及。这送上门的“大腿”,现在看着粗,搞不好过两年就是催命符。
又寒暄片刻,张闰身体確实虚弱,便起身告辞。谢乔亲自将他送到厅门口,看着他被侍从小心翼翼地搀扶着,一步三晃地消失在庭院深处。
庭院里的风似乎大了些,吹动着谢乔的衣角。她脸上的温和笑意缓缓敛去,眼神恢复了清明。
与注定要被清算的宦官集团搅合太深,无异于玩火。眼下最重要的,还是把睢阳、宁陵坞堡、莽蒼山这一亩三分地经营好,手里有兵有粮,才是乱世立足的根本。至于雒阳里的浑水,还是等自己翅膀再硬一些,或者……等那水再浑浊一些,看看能不能摸条大鱼再说吧。至少现在,绝不能把自己的前途押在张闰这条看似光鲜的小船上。
她微微皱眉,转身回到正厅,坐在椅子上,陷入了沉思。她深知,在这乱世之中,每一步都必须走得小心翼翼,稍有不慎,便会万劫不复。黃门的帮助,虽看似是一个难得的機会,但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风险。
她不能因一时的利益,而忽略了长远的发展。
送走黃门后,谢乔陷入了长考。她深知,在这乱世之中,稍有不慎便会万劫不复,每一个决策都关乎着自己和众多追随者的命运。
梁国,这座她如今暂居之地,虽表面上安稳平静,百姓们依着时令耕种收获,农兵们在田间地头忙碌,可在谢乔看来,这不过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这里的安稳如同温水煮青蛙,让她的雄心壮志渐渐被消磨,在这一方土地上缓慢发展,想要实现自己的抱负,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
在梁国,固然安稳,可以农兵种田,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爬升太慢了。
谢乔的目光透过窗户,望向远方,思绪早已飘到了那烽火连天的战場。
黄巾之乱,这場席卷大汉天下的风暴,如今方兴未艾,各地烽火不断,百姓流离失所,但在谢乔眼中,这却是一个绝佳的建功立业的机会。
她清楚地知道,在地方上为官,即便政绩斐然,也难以被朝廷关注,想要真正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谋得在朝廷中的一席之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