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阿里未来堪忧,手机研发布局!(求(2 / 2)
但云计算基建的三年差距,和底层地图服务的差距,那可是钱都难以补回来的。
对此,王君山心情大好:
「如果再收下阿里云计算最核心的人才,或者说,国内云计算的领军人物,王健博士,那就更稳妥了!」
「未来云计算的发展,也将一日千里,突飞猛进!」
如果说万网的创始人等最核心人才,算是A+级人才。
而王健博士,则是SSS级人才!
这位可是超级大牛,前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副院长。
前世,正是王健博士坚持搞云计算,又得到杰克马的支持,这才有了阿里云飞天。
才有了阿里的云计算鸿图霸业!
若是没有飞天云计算,前世的阿里也就是第二个百度,早就走下坡了。
而正是阿里云计算的出现,让阿里实现了质的发展。
而王健博士也因此,被称为阿里云飞天之父,成为国家院士!
如果有了他的加入,未来云计算的发展,必定发展迅速,也更有保障。
没办法,王君山作为资深研发总监,写程序没问题。
但对于云计算这种高端区域,他也没积累。
最多知道简单的发展方向,至于如何实现的,根本不了解。
不是一个赛道。
若是有了王健加入,那就稳妥了。
但可惜,王健早在2007年的时候,就和杰克马关系莫逆。
2007年,作为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王健博士和亚研院创始人里克·雷斯特博士,一起接待了来访的杰克马。
王健博士提出,阿里庞大的数据量必须通过一种新的丶自研的架构,也就是『云计算』来处理,而不是一直依赖国外的IOE传统技术。
这一理念,让正为阿里技术发展路径困扰的杰克马,醍醐灌顶,非常赞同。
随后,杰克马几番邀请,希望王健加入阿里,并且给于绝对的支持和信任。
要王健博士牵头负责阿里云计算,为此阿里每年投入十亿,连续投入十年。
这让王健博士心动不已。
到了王健这个层次,作为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根本不差钱。
缺的是实现人生的追求,是云计算领域做出巨大的世界性贡献!
但可惜,这样的愿景在微软很难实现。
哪怕亚马逊已经做出成绩,谷歌也开始跟进。
微软依旧傻不愣登的犹豫,还没看清云计算的前途。
直到2008年,微软才决定进军云计算,微软Azure云计算项目才开始立项。
但Azure项目的战略核心仍然是「软体+服务」。
与Windows系统紧密绑定,并不是王健博士追求的更纯粹丶更底层的「通用计算平台」!
可以说,只是一个服务于Windows系统的工具。
这让王健博士很是失望。
再加上杰克马态度诚恳,诚意十足。
在国内都看不懂云计算的2008,在百度老李都说云计算没前途的当下,杰克马是唯一一个支持云计算,并且看好云计算的人!
于是,去年9月份,王健博士从微软亚洲研究中心离职,加入了阿里巴巴,担任首席架构师,帮助阿里巴巴制定技术战略规划,直接对杰克马汇报工作。
期间,王君山就算想要截胡阿里,提前将王健收入未来科技,都不现实。
去年9月份,未来科技还在成长中,远没有现在这般强大。
金融危机也没爆发,阿里也没有现在这麽虚弱。
只能任由王健加入阿里。
前世也是在王健的游说,在杰克马的力排众议下,阿里才确定阿里云飞天计划,作为未来的核心战略。
才在2009年年底收购了万网,才在接下来,每年投入十亿,才有了阿里云飞天。
不过现在,一切都变了。
没了万网,阿里云会飞的很慢。
尤其是眼下淘宝商城被唯品会暴击,阿里营收下滑,再加上金融危机影响,阿里的云计算怕是都要增加很多波折。
杰克马会不会再像前世一样,坚定地支持王健?
王健和杰克马的关系,还能不能像前世一样融洽默契?
都是问题。
而这,就是机会。
王君山将王健收入麾下的机会!
最简单的,随着淘宝商城的没落,阿里前途波折,云计算还能不能和前世一样如期推进?
杰克马每年十亿的投入还算不算数?
都是未知数。
哪怕杰克马支持,其他股东不支持,那也没用。
但在未来科技,已经确定要战略发展云计算,每年投资都在10亿以上,甚至20亿。
万网收购事宜都已经在谈判中。
等成功拿下万网,王君山投入十亿发展云计算,再向王健伸出橄榄枝,王健都会心动!
一边是画大饼难兑现的杰克马和阿里,一边是大手笔投入的王君山和未来科技。
王健会如何选?这还用说?
而没了王健,那阿里的云计算怕是更加艰难了。
念此,王君山喊来唐静荷:「唐总,你对王健博士了解多少?」
「王健博士,云计算领域的大牛?」唐静荷瞬间有了猜测。
「对,关注一下,等咱们收购了万网,有机会的话,可以把王健博士挖过来,担任未来云计算首席架构师,统领未来云计算的发展。」
「顺便告诉王健博士,今年未来云计算会投入20亿,后续每年都要投入10亿,连续投入十年!」
「好的,董事长,我去安排。」
唐静荷有了计较。
董事长这是看中了王健博士,打算挖来。
这是好事。
虽然唐静荷也不懂云计算到底是什麽,有没有前途。
实际上,在2009年年初,懂云计算的,看好云计算前景的,全球都没多少。
没办法,这玩意过于超前,又过于烧钱。
「对了,手机研发中心的核心工程师,招募的怎麽样了?」王君山问道。
云计算是个长远布局,算是练内功,没有个两三年,都难有成就。
而手机则是眼下必须尽快突破的核心,算是速成秘法!
「我目前正在接洽摩托罗拉帝都研发中心总经理周平博士。」唐静荷道。
「周平博士!」
王君山眼睛一亮。
这个人他熟悉,太熟悉了。
如果说周平很多人不知道是谁,但提起小米1,大家就知道了。
没错,这人就是小米最初的联合创始人之一,小米副总裁周平。
专门负责硬体研发和供应链!
手机研发,最难的就是硬体,以及供应链打通。
一部手机,里面的元器件太多了,外行人进去就像个无头苍蝇,根本搞不定。
但有内行人,那就容易了。
而周平作为摩托罗拉帝都研发中心总经理,不仅自己是天线专家,还能带来一个成建制的硬体团队!
小米1之所以能顺利研发,那麽短的时间内顺利投产,靠的就是周平。
一个新兴品牌之所以能和高通丶夏普丶索尼这些国际大厂合作,靠的也是周平!
雷布斯请周平出山后,周平直接从摩托罗拉拉了一个核心的硬体团队给雷布斯。
这就是大牛的号召力。
挖人挖对了,挖一个人,比挖一群人,都管用。
有了摩托罗拉的硬体研发团队,研发不再是问题。
有周平在,供应链也不再是问题。
正是周平带着摩托罗拉的班底,才把小米一代做了出来,包括后来的二代,2S,三代,小米note。
可以说,小米前五年的发展,都是靠着周平。
或许,周平的硬体理念,不适合未来的发展,但用于当下从零到一的突破,完全足够了。
同样,王君山的未来手机,也可以复刻这个模式。
用周平带着摩托罗拉的工程师,打造未来手机,实现零到一的突破。
再加上王君山的把关,补齐周平后续的战略局限性,后续发展又快又稳。
「老板,眼下摩托罗拉业绩不断下滑,2007年还是全球前三,去年市场份额就腰斩,成了第五。而今年,还得继续爆降。」
唐静荷说道:「这种局面下,摩托罗拉内部矛盾不断。据说摩托罗拉准备一分为二,分为摩托罗拉解决方案和摩托罗拉移动。」
「这使得所有人都人心惶惶,裁员甚至都是板上钉钉,很多人都在找出路。」
「毕竟没分家的摩托罗拉市场份额就已连续腰斩,再分家,怕是更加惨澹。甚至有人猜测,分家是为了出售手机业务。」
「毫无疑问,这加剧了内部的动荡。」
「我们这个时候出手,完全可以挖来一些摩托罗拉的核心工程师,甚至周平。」
王君山点点头,很是赞同:「没错,这就是最好的机会。」
健康发展的摩托罗拉,如日中天,全球前三,员工自然不想跳槽,加钱少了都不好使。
可现在的摩托罗拉,市场份额从13%降到了4%,员工都觉得摩托罗拉不行了,都想着跳槽。
如今未来科技出手,待遇足够,完全不是问题。
「那我两边推进,一边继续挖摩托罗拉的核心工程师,一边接洽周博士。」
「可以,这样一旦周平入职,就能再度带来一支研发团队。两边整合,咱们未来手机的研发,就不是问题了。」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