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83章 545:宝贵的隐形资产(1 / 2)

加入书签

第547章 545:宝贵的隐形资产

时值2004年盛夏。

经过数月磨合,徐老怪已完全掌控了剧组节奏,王盛前期定下的美学基调和工业化流程得以严格执行。

眼见项目步入稳健轨道,王盛便逐渐将日常执导权彻底交付徐客,自己则从繁琐的片场事务中抽身,转而处理集团战略以及……一桩被他「拖延」已久的私事——他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作为北电管理系97级本科生,王盛当年的入学就曾引发轰动。

然而,其事业发展的迅猛程度远超常人想像,短短数年间便构建起一个庞大的盛影帝国,早已无法像普通学生那样按时上课丶完成课业。

但北电,尤其是管理系,始终对他敞开特殊通道。

这其中,管理系系主任张惠民功不可没。

几年来,这位面容和蔼丶心思缜密的系主任,一直是王盛在校内事务的「隐形守门人」。

从协调因拍戏丶跨国商务而缺席的课程考勤,到安排专人「协助」完成平时作业,再到在各类考试中提供「便利」,张主任事无巨细,处理得滴水不漏。

他之所以能在这个位置上稳坐至今,甚至在校长更迭中也屹立不倒,很大程度上便是因为高层清楚,他是维系王盛与北电这层「香火情」的关键人物。

王盛,早已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优秀校友。

他执掌的盛影传媒集团,通过A股上市丶中影盛世院线联盟丶电影厂协作体以及遍布全国的制作发行网络,已然与中国电影产业生态深度绑定,形成了事实上的「盛影系」。

在电影系统内部,尤其是那些出身北电管理系的官员们眼中,王盛已不仅仅是商业上的成功者,更是他们这一派系在市场化改革浪潮中,于体制外培育出的丶最具实力的「下一代掌门人」。

无论他未来是否正式进入体制,其掌握的资本丶渠道丶内容生产能力和国际影响力,都注定他将成为影响中国电影格局的核心人物之一,是维系和壮大「北电管理派」利益与影响力的不二人选。

当初王盛选择回炉攻读管理系研究生,部分原因是为了获得「学生代表」身份,为进入诸如全国青联乃至更高层级的人大丶政协做铺垫。

但时移世易,如今的王盛声望如日中天,已无需凭藉「学生代表」这块敲门砖。

对他而言,这个硕士文凭,更多是给母校一个交代,也是为这段特殊的学习经历画上一个形式上的句号。

六月底的京城,暑气初显。

王盛难得地出现在了北电校园,径直走向管理系主任办公室。

「张主任,久等了。」王盛推门而入,语气熟稔。

「王盛同学,你可算来了!」张惠民立刻从办公桌后起身,脸上堆满热情而又不失分寸的笑容,快步迎上握手,「知道你忙,《大闹天宫》是全球瞩目的大项目,徐客导演那边还顺利吧?」

「有徐导掌舵,一切按计划推进。」王盛淡然一笑,在沙发上坐下,「我这是忙里偷闲,来处理一下毕业论文这块『心病』。」

「哎,怎麽能说是心病呢!」张主任亲自给王盛沏了杯上好的龙井,「你的实践就是最好的研究!你的论文选题《论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中的资本丶技术与内容创新——以盛影传媒发展模式为例》,几位指导老师都看了初稿,评价非常高!认为不仅紧扣时代脉搏,而且理论联系实际,极具前瞻性和指导意义。」

这话倒不全是恭维。

王盛的论文,本质上就是将他过去几年带领盛影传媒进行市场化探索丶工业化建设丶国际化布局的实践,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理论提炼。

其中涉及的对电影产业链整合丶资本运作模式丶技术驱动内容升级丶以及应对全球化竞争的思考,很多都是国内学界尚未深入触及的领域,其价值远非一般纸上谈兵的学术论文可比。

「框架是几位老师帮忙搭的,具体数据和分析,集团战略部提供了些支持。」王盛语气平和,他清楚自己这篇论文的「含金量」更多在于其不可复制的实践背景。

「互相成就,互相成就嘛。」张主任笑呵呵地坐下,压低了些声音,「答辩安排在下周三,评审组由我丶李教授丶还有广电总局研究室的刘副主任组成。

流程你放心,就是走个过场,主要是听听你这位『实践派总师』的高见。校长那边也特意关照了,务必确保你顺利毕业。」

王盛点点头,对这种安排早已习以为常。

到了他这个位置,学历本身已无足轻重,但这层师生关系和母校渊源,在注重人情与派系的文化圈内,依然是一种无形的资产。

「对了,」张主任像是忽然想起什麽,身体微微前倾,语气变得更加推心置腹,「王盛啊,校长和我的意思呢,你这个硕士读完了,是不是……考虑再往上走一步?」

王盛挑眉,看向他。

「读个博士!」张主任眼中闪着光,「还是在咱们管理系。你看,你现在是产业领军人物,实践经验丰富,但理论高度还可以再提升一下嘛。

↑返回顶部↑
精品御宅屋m.yuzhaiwu1.vip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