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25章 这是好事儿啊(2 / 2)

加入书签

就好比后世和平时面粉三四块钱一斤,如果打仗了涨到十块一斤,但只要还能保证供货,人民就活得下去。月薪三千的人吃十块一斤的面粉,至少也不至于无法温饱。

战前黑面包的价格大约是每公斤30芬尼,即0.3马克。而柏林普通体力工人的工钱大约是120~150马克,技术工人约300马克。

如今工钱也有所上涨,体力工作至少200马克以上,技术工人根据和军工业产业链的远近程度涨幅不同。

军工产业链的技工至少涨到500马克以上了。但如果是那些奢侈消费类产业的技术工人,战争年代则几乎没怎麽涨价,甚至还遭到了政府压制。

比如那些修精密钟表的工人丶银匠,甚至都去齿轮厂当技工了,战争年代不需要那些花里胡哨的消费品。

这种情况下,鲁路修回到柏林时看到的每公斤黑面包1马克的售价,甚至略微再高一点,也就还算可以接受了。

体力工人一个月的收入纯拿来买黑面包,依然可以吃200公斤,一个人是肯定吃不完的,哪怕要养老婆孩子也吃不完。

当然实际上用于食物的开支,也就占到工人工资的最多六成,其他必要开支也是没法再压缩了,衣服丶燃料丶交通丶房租水电这些都是没法省的。一个体力工人一个月买120公斤黑面包的食物,一家三四口人也能吃了。

相比之下,肉食的涨价倍数比黑面包更大。因为基辅罗斯地区占领后,好歹往国内运回来80万吨粮食,差不多相当于全国人民每人10公斤,而柏林这样的大城市供给优先度更高,可能每个市民能摊到额外人均30公斤的额度。

做成黑面包还要加其他辅料,不光是全麦,还含水,所以至少相当于每个市民今年冬天加春荒多吃50公斤面包丶这才能把面包价格平抑到现在的程度。

而猪肉和牛羊肉,就得不到基辅罗斯占领区的补贴了。那些地方也不是什麽畜牧区,而且牛羊牲畜容易被露沙人撤退时带走,就算原本有养殖也很难大批缴获。

所以鲁路修这次回到柏林,看到的巴里亚白灌肠竟然从战前的每公斤2马克,暴涨到了15马克。

战前猪肉香肠的价格是黑面包的6~7倍。而现在在黑面包已经涨了3倍的情况下,猪肉香肠的价格竟然达到了黑面包的15倍,足见肉的价格已经飙升到了何等可怕的程度。

一个体力工人一个月的工资别的什麽都不干,纯拿来买猪肉香肠,也只能买13公斤。

普通工人每周能吃到一顿肉,就算是日子还行了。也就贵族丶地主丶资本家丶军官丶官员丶高级技术人员,才能争取每天选一顿饭有肉。

而且鲁路修估计,今年本土的粮食产量肯定还会下降,到时候就算靠第6集团军在基辅罗斯占领区隐匿下来的那批天量缴获粮食丶反哺国内平抑粮价,也就最多稳住面包不飙升。

而猪肉是肯定平抑不住的,基辅罗斯地区也没这个富馀的产能再来保障肉类了。到1916年底这个冬天,香肠价格可能会突破20马克甚至30马克,到时候就彻底变成奢侈品了。

平民也别想着吃肉了,有面包甚至粗粮确保不饿肚子就不错了。若是搁地球位面,1916年底那个冬天全体平民都得靠吃水萝卜(芜菁)来填补一小半的胃容积。

鲁路修体察了民间疾苦后,忽然意识到,自己应该好好利用自己在帝国战争部宣传局的权限,好好搞一下民生宣传工作。

至少可以对比一下最近华沙的人民在过什麽日子丶彼得堡的人民在过什麽日子。

当然巴黎和伦敦就别对比了,那俩地方没被彻底经济封锁,最多也就被U型潜艇击沉了几成的海外运来的物资,但至少一多半的货物还是能顺利海贸卖到伦敦和巴黎的,人民的日子肯定是比柏林和慕尼黑要好过的。

这样对比一下,也能让皇帝更好地理解波兰前线的进攻暂时受挫,也未必是个坏事。

有些话,在前线受挫之前是不适合说出口的,那样有点嫉贤妒能甚至唱衰的意味,会让皇帝嫉恨。

但在事情已经发生之后再安慰对方,说「这是个好事儿啊」,那就完全没问题了。

帝国的情报部门虽然工作效率不咋滴,但这些基础的民生情报还是很容易搜集的,以鲁路修的权限也能调取到一部分数据。

鲁路修回到柏林后,关门做了两天数据调研,顺便也完善一下自己的论文换换脑子,随后就听说总参谋长法金汉要召见自己。

鲁路修知道,这应该就是皇帝想要召见自己,但皇帝上次一意孤行让兴登伯格元帅继续进攻,结果受挫了,现在肯定是不好意思见自己,这才让法金汉来见。

法金汉要问的问题,估计都是皇帝想听的。

鲁路修做好准备,就坦然来到了总参谋部。

「还真被你猜对了,兴登伯格在华沙进展得很不顺利,而且配合他作战的丶从南翼进攻的利奥波德元帅的第10集团军,进展也一样不顺利——这事儿你怎麽看?」

两人一见面,法金汉总参谋长开门见山就直奔主题。

「没关系,我觉得这对于帝国是好事儿啊,你就这麽安慰陛下好了。」

鲁路修也毫不含糊,一开口就祭出了峰哥安慰法。

(本章完)

↑返回顶部↑
精品御宅屋m.yuzhaiwu1.vip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