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33(2 / 2)
自萧彻颁布涨粮价的政令后,一开始,淮县的粮价上涨,商户确实尝到了甜头,可渐渐地,他们便发现事情有些不对了。
淮县粮价的涨幅之大,不仅商户尝到了甜头,担心存粮不够,开始去外地购粮,以此来赚取差价,就连外地的粮商,见此情形后,也嗅到了商机,纷纷将粮食运到淮县来卖。
而萧彻眼看着淮县的粮食已经储备得差不多了,便下令将先前高价购置的粮食重新低价投放到市场,这下原本粮食的价格便稳不住了,一再跌价。
那些从外地赶来的粮商,原本是看中淮县粮价高,想来狠狠赚上一笔,谁成想,刚赶到便遇上了粮价下跌,可若此时再将粮食运回,途中运费又是一笔不小的成本,于是为了不亏本,也只得纷纷降价售卖。
这一来二去,粮食富余,粮价越跌越低,百姓粮食短缺的问题便得到了解决。
而另一边,萧彻命薛止去四处散布龙脊山有金矿的传闻,引得许多灾民去山上挖矿,大的金矿是没有的,不过是一些沙金,但这个噱头已经有了,很快就吸引了大批百姓前去开采。
金子没挖到多少,但底下的石灰却是开凿不尽的,也能赚钱,淮县刚刚经历水患,百姓正是缺钱的时候,既有人开了头,便也不顾从前的规矩,纷纷前去开采挖凿。
这可把那些乡绅富户给愁坏了。
? 如?您?访?问?的?w?a?n?g?址?f?a?布?Y?e?不?是?????????ē?n?????????????????m?则?为?山?寨?站?点
那龙脊山是可以随便开采挖凿的吗,那可是龙脉所在之地!
破坏了龙脉,那整个淮县的风水都会受到影响!
那些无知愚民又懂什么,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竟要断送整个淮县的根本!
可俗话说,光脚不怕穿鞋的,那些百姓如今眼前都顾不得了,哪里会去想长远,自然要比那些乡绅富户没有顾忌得多。
甚至那些乡绅富户想要采取措施强压,反而适得其反,遭到了百姓的强烈反扑,民情激怨。
这个时候,萧彻给他们提了个主意——百姓所求,无非是为了钱财,那龙脊山底下有大量石灰岩,挖凿开采能赚钱,所以百姓们才会一拥而上。
百姓想赚钱,那也无可厚非,尤其是如今他们刚经历过水患,正是用钱的关头。
断人钱财,犹如杀人父母。
淮县的乡绅富户,想保护龙脉不受破坏,这同样无可厚非,只是总也不能阻止百姓们赚钱吧,毕竟这龙脊山也不是这些乡绅富户的私产,而是属于整个淮县百姓的。
乡绅富户想要阻止百姓们继续开采,为今之计,只能拿出一笔钱来买断百姓们的开采权。
既是买断,那自然不会是一笔小数目。
可为了保护龙脉不遭到破坏,从而影响淮县的风水和他们的富贵,那些乡绅富户咬咬牙,也只得出了。
可这一出不要紧,麻烦的还在后头。
先前他们在萧彻和萧衍号召捐银的时候,一个两个都推说欠了许多外债,不过是看着富贵,其实底子虚得很。
可此次为了让百姓们放弃开采石灰岩,保护龙脉,竟出了这么大的手笔,这不明摆着先前是在糊弄人吗。
这往重了说,那就是欺瞒朝廷命官。
何况萧彻和萧衍,还不只是朝廷命官那么简单。
那是当今圣上的亲子,回去后若是在圣上面前说两句,即便圣上这次不追究,那以后淮县仕子的仕途恐怕也会受影响,政治这块落了下风,那对整个淮县的发展都是十分不利的。
因此当萧彻提出要再一次宴请他们时,即便知道是场鸿门宴,他们还是不得不答应赴宴。
只是他们没想到的是,最先被萧彻开刀的是淮县的知县何昭。
发难的由头也是现成的——当时他将传票发下去召他议事,他却久久未来。
何昭跪伏在萧彻的脚边,抬手擦拭了一把额头的冷汗,给出的解释居然是:
“三殿下明鉴,下官与当今的太子殿下说起来有一层姻亲关系在,难免上心些,之前听说殿下夜不能寐,总是心神不宁,须以千年的老山参入药,这东西是个稀罕物,宫中也未必有,可巧前些日子下官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