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一条鞭法的前置国策(十更)(2 / 2)
高拱点点头,他也是赞同开海的。
倭乱的根源是倭国使团争贡,根源那就是倭国争夺朝贡贸易的权力。
而真正的东南倭乱,汪直这些大倭寇头目,其实都是中原逃到海上的海贼头目。
胡宗宪打的倭寇,其中有不少都是汉人。
倭乱已经平息了,但是东南地区的出口走私是禁止不了的。
就拿月港这个地方来说,在倭乱早期这里就是走私圣地,在倭乱最严重的时期,这里依然有南洋商人冒死抵达来这里贸易。
开海和俺答封贡一样,其实本质上就是海外需求大明的商品,而大明的商人百姓也想要把商品卖出去,朝廷想要执行禁令,也已经挡不住这个趋势,所以高拱认为乾脆不如放开,堵不如疏。
当年月港开关,也算是朝廷默契下推动的。
苏泽趁势说道:
「师相,学生以为,只在月港一地开关,商船淤塞,而且财富集中在月港一地,还不如在其他地方也开关通商,这样反而能增加朝廷税赋,以熄猖獗之私贸。」
高拱也点点头,开关通商他也是赞同的,既然倭乱都平息了,沿海地区旺盛的贸易需求又压不住,所以乾脆朝廷主动开关通商,还能通过关口收税。
比如朝廷在月港执行的开关令,就在月港设置了海防馆,再设海防同知一职,专门负责发放「船引」,作为海船停靠的凭证。
此外月港还设置督饷馆,向往来商船徵收水饷(船舶税),陆饷(货物税)和加增饷(附加税)。
此外皇帝还在月港设置了市舶司,派遣市舶司太监,专门在月港采买香料宝石之类的西洋珍宝。
所以苏泽的意思是增设关港,开放更多的港口吗?
高拱也开始思考起来。
不得不说,苏泽这个提议还是很有诱惑力的。
月港开关以后,福建的走私确实少了很多,零星的倭寇也消失了。
做生意,特别是跨洋贸易这种长期性的生意,稳定是最重要的。
远洋贸易是暴利中的暴利,对于船东来说,只要船舶能安全靠港,就能赚上大笔的利润。
朝廷就算是在月港增收重税,大部分的海商都是愿意缴的,因为你缴了税就是合法的商船了,就不用小心的躲避朝廷的缉私船,也可以走合法的航道了。
月港开关以来,第一年的船引就发放了二百张,要知道一张船引就是十两银子,仅仅是发放船引,这就是两千两银子的收入。
其他各项费用,仅仅是隆庆元年,月港的税收就有三万两白银!
别看苏泽以前看的那些网络小说里,动不动就拿出百万两银子砸人,要知道这个时代,一个富庶省份的全年赋税折银,也不过百万两。
月港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港口,一年就上收三万两银子,更重要的是月港各部门可是从海商手里收到的是现银。
大明朝廷手里缺银子,其实大明朝廷不仅仅是缺银子,只要是货币,大明朝廷手里都缺。
金丶银丶铜钱,大明朝廷都很紧缺。
其实从明代中期开始,就有大臣提出,要将运输损耗大,各层级贪腐浪费严重的实物徵收,改为货币徵收,也就是从征粮改为征钱。
要知道在宋代的时候,政府就开始征钱了。
改实物为折银徵税,这就是一条鞭法。
但之所以张居正在万历朝才能实行一条鞭法,是因为在经历了隆庆年长期的贸易顺差,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朝廷和民间有了大量的白银,才有了执行一条鞭法的条件。
也就是说,要执行一条鞭法的国策,前置条件就是先进行隆庆开关,积攒到足够的白银才行。
而苏泽想要做的,就是加快这个过程。
高拱也有些犹豫了,他又想起自己刚刚叮嘱苏泽要低调,可这家伙总能拿出让自己走不动道的国策来。
高拱想了想,还是板起脸来说道:
「等涂泽民行勘完毕,再议此事吧!这些日子你还是安生点!」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