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 定江南(2 / 2)
皇帝和百官,只要脑子正常,就不可能让施家插手各省的地方政务。
这就形成了一个闭环。
辽东镇想要获得更多的资源,就必须向朝廷展示实力。
然后展示出来的实力之后,施家又会遭到朝廷更大的猜忌。
……
一江之隔的南岸,大战同样进入了尾声。
只是相比北岸的拼死一战,南岸的叛军士卒,大都选择了放下武器投降。
皇帝都跑了,军心士气早就凉透了。
南方平叛的几支大虞官军都没有杀俘的习惯,他们投降之后,无非是流放充军。
叛军中的不少人,本身就是广西出身,流放相当于回家。
纵使日子凄苦,那也是回家,总好过客死他乡。
同样是投降,吴国的一众文官却是面如死灰。
在大虞朝,普通草民造反还有一线生机,但读书人造反却会被严惩。
参考标准就是功名。
获得了功名,享受了朝廷给予的优厚待遇,这就属于食了大虞的俸禄。
食君俸禄,不为君分忧,反而跑去造反,妥妥的罪加一等。
尤其是那些降官,有一个算一个,直接享受株连九族套餐。
牵扯的人数太多,没法子全部都杀了,但近支肯定跑不掉。
远支旁系一样会受到清算,抄家流放是必然的。
以往的人脉关系,此时都丧失了作用。
没有谁会傻乎乎的,在这种时候站出来,为反贼求情。
正是后果严重,前面湖广丶江西那些世家才会不惜代价,砸钱给自家买命。
现在情况不一样了。
叛军被镇压了下去,他们想要倒戈,也没有机会。
最后留在叛军战车上的,直接被认定为顽固分子,必须受到最严厉的清算。
「到现在还没派人过来,看样子我送出去的大礼,施家人应该很满意。」
看着一排排被押送的战俘,舞阳侯笑呵呵的说道。
一切尘埃落定,谁抢到的军功归谁。
双方的争议没了,关系也恢复了正常化。
再次坐到一起,大家都是勋贵系的一员,需要共同维护团体的利益。
「不管是否满意,这份大礼他们都必须收着。
总不能为了赌气,连到手的军功都不要了。
辽东系最近几年的表现,同他们拥有的实力,完全不匹配。
长此以往下去,朝中百官就要重新审视,在辽东镇身上花那麽多钱是否值得。」
成国公淡定的回应道。
傅逆被镇压之后,病危的大虞朝,舒了一口气。
接下来只需剿灭蜀地丶山西的叛军,内部的隐患就算解决的七七八八了。
剩下的外患问题,已经威胁不到这个古老帝国的生命。
多了勋贵系组建的军队后,朝廷有了更多的选择。
他们这些勋贵系大佬,在平叛大战中表现太过亮眼,后续大概率不会让他们。
可年轻一代勋贵子弟不同,他们刚刚崭露头角,还不足以让皇帝和百官忌惮。
只要皇帝脑子正常,肯定会扶持这些年轻将领,让他们成为稳定帝国的基石。
一旦朝廷有了更好用的武将,辽东系的处境,就会变得越发尴尬起来。
「哈哈……」
「国公爷说的不错,辽东镇那帮家伙一向眼高于顶,也该让他们吃点苦头。
现在江南战事结束,不如我们上一道摺子,把他们调往山西平叛。
倘若他们继续保存实力,陛下那边怕是交代不过去。」
舞阳侯大笑一阵后说道。
对大虞朝来说,白莲教叛军带来的伤害,差点儿要了命。
可是对舞阳侯来说,这些叛军却是他迈向青云路的阶梯。
在白莲教之乱爆发前,他只是京中普普通通的一外戚,顶多有一个知兵的名头。
朝中文武百官,都没把他放在眼里。
大家给面子,也只是给皇帝丶太后的面子,而不是他自己本身。
随着白莲教之乱的结束,他的身份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跃成了勋贵系的核心人物。
满朝文武,不管是面对谁,他都能挺直了腰杆。
强如辽东镇这种强藩,一样可以操纵其命运。
「侯爷既然开了口,那就这麽办吧!
打了这麽长时间,我们的部下,也到了该休整的时候。
辽东系那帮家伙,看了这麽长时间的热闹,也该他们出力了。
不过其他人可以休息,侯爷你却不能闲着。
安南战争正处于关键时刻,那边传来的消息不多,怕是还要你多费心。」
成国公缓缓说道。
李牧选择跳出朝堂,李家和景家的利益冲突不复存在,那就是他的好女婿。
该支持的时候,自然要进行支持。
不过他是闽浙总督,距离战场还远着,就算派兵参战也是两广六镇更加合适。
身兼两广总督的舞阳侯,在这上面拥有更大的话语权。
「此事简单,等部队休整几日之后,我打发三镇军队回去增援。
主要是南直隶的部队,尚未组建起来,不然两广六镇一并打发回去也无妨。」
舞阳侯一口答应道。
这些都是事先谈好的,大家又是自己人,没必要中途违约。
相比大战爆发前,现在的两广六镇,实力还是被削弱了不少。
战场上的损兵折将,不算太严重,主要是从里面抽调了大量的官兵。
现在南方各省的部队,基本上都是从六镇中,抽调骨干力量组建起来的。
总兵力高达七万馀人的两广六镇,现在只剩下不到四万人,其中还补充了不少新兵。
不光两广六镇不满编,其他各省的军镇,也大都存在缺额。
想要恢复战斗力,没有一年半载很难做到。
「光靠一些卫所部队,就能把敌军挡住。
多了这些援兵,想来也是够用的。
如果战事吃紧,我们再增派部队便是。
如果不是走不开,收复交趾布政司的伟业,我真想亲自参与进去!」
成国公略显伤感的说道。
交趾布政司,对成国公府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当年交趾发生叛乱爆发时,第三代成国公就是大军的主帅。
好不容易稳定了局势,因为朝廷的命令,被迫从交趾撤军。
自己的名字,同丢城失地联系到了一起。
第三代成国公回国之后,直接郁郁而终,到死都在念叨着交趾。
此事被成国公一脉,视为最大的耻辱。
(本章完)
↑返回顶部↑